生命不在長短,而在他所綻放的光芒;


油桐花縱使飄散一地,仍許人們美麗的大地。




人生有限而藝術永恆,鄧雨賢以短暫的生命為台灣鄉土音樂寫下了不朽的樂章






各位親愛的格友們,我是你們的老朋友阿婗。


隨著純純姐《望春風》的懷舊旋律傳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長廊,


回到1930年代轉動『蟲膠唱片』,沉浸在鄧雨賢的經典老台灣曲調。





被譽為「台灣歌謠之父」的客籍音樂創作家鄧雨賢(1906~1944),


於1906年7月21日在桃園縣的龍潭鄉出生,創作近百首的樂曲,


至今超過七十年仍被持續傳唱,他的作品旋律充滿著濃郁的台灣鄉土味道。


其經典代表作台語歌謠《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


更為各個世代的中外人士所喜愛,有「四月望雨」之美名。





出生於「一門三秀才」漢學之家的鄧雨賢


幼年時期因父親應聘到台北擔任為當時的國語學校漢文老師,


因此他從小就生長於台北並就讀〈艋舺公學校〉(今台北市立老松國小),


就學期間展露音樂才華,習得多種西洋樂器,開始接觸並學習閩南語。





二十歲時(1925年)鄧雨賢自台北師範學校(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畢業,


隨即分發派任至台北日新公學校(今台北市立日新國小)擔任教職。


鄧雨賢終因對音樂的嚮往與執迷,於二十四歲時(1929年)毅然辭去教職,隻身前往日本留學,


進入東京音樂學院深造,潛心研習作曲理論......等音樂創作之相關專業課程。





返台後,30年代初,鄧雨賢創立了第一首歌曲大稻埕進行曲》,


在1932年於文聲唱片以接著以《挽茶歌》從此在音樂界嶄露頭角。


次年獲古倫美亞(Columbia)唱片公司所賞識,獲聘為專屬作曲家,開始他專職創作的音樂人生。


其後《四季紅》、《望春風》、《月夜愁》、《老青春》、《跳舞時代》、《橋上美人》、

《雨夜花》等歌曲不但廣受喜愛聞名流行樂壇,半世紀以來傳唱不衰,已成為台灣人共同的心曲。

 



鄧雨賢的作品旋律優美,具有真摯誠懇的台灣民謠風,


被當時的流行樂壇譽為『四大金剛』之一(與另外三位蘇桐、姚讚福、邱再福齊名)。


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日本統治者為加強戰時體制,需要宣傳歌曲鼓舞民心士氣,


鄧雨賢膾炙人口的作品也受到「皇民化」影響,被改填為《名譽的軍夫》、


《軍夫之妻》等日文歌。在這種時代氛圍中,台灣歌謠漸為沉寂。





鄧雨賢因此也離開台北遷居新竹芎林,任教於芎林公學校,除授課外,


對於音樂教育之推行不遺餘力,並曾特別為兒歌譜曲,


如: 廖漢臣之《春天》(後經周添旺先生改填《雨夜花》歌詞)、《來自南方之島》、


《芎林小唄調》......等。


鄧雨賢亦到竹東訓練樂團,若遇學校遊藝會活動,也會特別為小學生的表演創作音樂、譜曲,


甚至也配合當時的郡守,因糧食缺乏擬推廣栽種改良的地瓜撰寫的時局歌詞譜曲。





戰爭期間的經濟情況大受影響,其健康情形也越來越差,避居鄉間二年後,


鄧雨賢即於1944年病逝於竹東,得年僅39歲。鄧雨賢雖然只活了短短的39年,


但是對台灣民謠卻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鄧雨賢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有生之年創作了許多傳唱不衰台灣民謠。


他也尤其重視民間之音樂,強調『藝術大眾化』,主張藝術家應該和大眾緊密結合在一起。





鄧雨賢的作品跨越時空與族群,只要曾在台灣這塊土地生長的人民,


無論是本省籍、外省籍、客家籍、原住民抑或是外國籍(尤其是日本人),


都已將鄧雨賢的作品融入了生活和生命中。


鄧雨賢一個成長於台北、活躍於大稻埕藝文界的台北客家人,一生創作近百首,


是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音樂文化資產』,以客籍身分為福佬歌曲譜下世代傳唱的經典作品,


更是一位對台灣人民影響深厚的歌謠作曲家。





為歡慶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台灣鄧雨賢音樂文化協會在台北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策劃


「百年遇見鄧雨賢」系列活動,並將首度完整播放介紹鄧雨賢蟲膠原音唱片,帶


領聽眾回顧1930年,台灣第一代流行音樂時代盛況。





音樂格式從早期卡帶、CD到現在的MP3,不但音質越來越清晰,保存攜帶也越來越方便,


但是在這些音樂格式出現前,還有一種西方引進的『留聲唱片』,非常不容易保存。


『留聲唱片』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蟲膠唱片』,出現時間比『黑膠唱片』還要來得早,





蟲膠唱片』製作材質是取自蟲膠(shellac),一種東南亞『蟲膠蟲』吐出的分泌物,


分泌出來的天然聚合物(polymer),1945年之前,稱霸「可塑性」的膠材。

蟲膠唱片』以東南亞生產的居多,因為早期該地經濟繁榮,


當地華僑養殖蟲膠蟲(蟲膠蟲在寄主植物上分泌的天然樹脂即為製作蟲膠唱片的主要原料蟲膠),


無形中帶動了當地『蟲膠唱片』的發展。





蟲膠』比『黑膠 』Polyvinyl Chloride (PVC聚氯乙烯)的唱片出現時間還要來得早。


早期叫它做『刻盤』(台語發音),『盤』就是指圓形的,而『刻』就是『曲』的台語發音。

所以『刻盤』就是『曲盤』,也就是唱片的意思。

因此『蟲膠唱片』也被稱為『蟲膠曲盤』,但是因為質地較硬而且容易碎裂,


每聽一次就會耗損一次,想要收藏很不容易。





很多人都以為『蟲膠唱片』就是『黑膠唱片』,


其實『蟲膠』是比『黑膠』年代更早的唱片。


在『黑膠唱片』大流行之前,人們聽的其實是『蟲膠唱片』。


也可以說『蟲膠唱片』,後來是被『黑膠唱片』所取代。


所以,現在能蒐集到原版的『蟲膠唱片』,可說相當難得。





由『蟲膠曲盤』播出這種沙沙、懷舊的聲音,有點缺陷的美,反而比較是美;


太完美的東西反而聽起來有點冰冷,就好像CD很完美,可是會覺得它很冰冷、沒有感情。


聽『蟲膠唱片』的味道,真的會像時光回溯機一樣回到過去,可以享受懷舊的感覺。


這些看似已經被淘汰的『蟲膠唱片』,或許音質沒有現代科技的清澈、響亮,


但卻帶著樂迷,走進懷舊的時光。

蟲膠唱片』不只留下美好而有情感的懷舊聲音,也記錄了許多歌曲的歷史。






世代經典傳唱的『蟲膠曲盤』與樂譜手稿重現: 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先生的「四月望雨」:


《四季紅》、《月夜愁》、《雨夜花》、《望春風》,


在台灣被老、中、清三個世代的不同族群,不斷的演譯、傳唱。


其中耳熟能詳的《望春風》,更是跨越了幾個世代,在時間的洪流中依然傳唱不輟。





在展場中展示了目前坊間最為炙手的蟲膠唱片十張,


包括: 《月夜愁》、《雨夜花》、《跳舞時代》、《碎心花》、《春宵吟》、《想要彈像調》、


《一個紅蛋》、《來自鄉土部隊的勇士》、《三姊妹》、《孤雁悲月》。

另外以及《閨女嘆》、《客人調》、《艋舺新背調》、《簷前雨》、《聞花嘆》、


《番社之娘》、《芎林小唄調》等十餘首樂譜手稿。


藉由珍貴的收藏與原音重現,讓我們一同浸濡在這些經典旋律當中。





  這一首由「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所創作的曲子《望春風》原音重現,


出自1930年代原版的『蟲膠唱片』,由當時的名歌星純純小姐所演唱。


由於目前全世界僅剩3張《望春風》的『蟲膠唱片』,加上保存困難,


而且每播放1次就必須換更換新的唱針,因此得能聆聽,著實彌足珍貴。


~各位親愛的格友們,以下由阿婗現場錄影,讓我們一起來緬懷老台灣的鄉土情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婗<劉婗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