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喜愛音樂的人都知道,


波希米亞在國際音樂界中,


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當地的人民素以愛好音樂聞名,


捷克更有俗諺:『三個波希米亞人同行,必有一位音樂家。』


所以波希米亞又有「歐洲的音樂院」之稱。



提到捷克Cesko(Czech),

就不能不知道誕生於布拉格Praha(Prague)附近,

伏爾塔瓦河(Vltaca R.)畔的,

閃亮耀眼波希米亞樂壇巨星,

德佛札克

 

阿婗一家人自助旅遊捷克期間,


來到了首都布拉格,


造訪了德佛札克博物館(Museum Antonina Dvoraka)。


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小巧精緻美麗樣式建築物,


由建築師丁岑霍費(Kilian Ignac Dientzenhofer)於1707~1720年興建,


原屬於一位公爵在夏天的私人避暑度假別墅。




1932年之後,


這座館邸被闢為收藏波西米亞(捷克)代表作曲家,


德佛札克(Antonina Dvofaka)資料的博物館。


內部展示德佛札克生前使用過的鋼琴、中提琴、親筆樂譜、書桌等文物。


假日時有專門安排布拉格劇院原創的德佛札克作品演出,


並配合穿著當代的服裝演出。



身為家中八個小孩中的長子,


德佛札克曾因父親反對他學音樂,

為了改善貧困的家境,



德佛札克小學畢後就被送去當過屠夫學徒,並學習做生意。

直到十六歲才進入布拉格管風琴學校(今布拉格音樂院)就讀。

 

德佛札克(Antonina Dvoraka,1841~1904),

與波西米亞音樂之父斯梅塔納(Bedrich Smetana,1824~1884),

和楊納傑克(Leo Janacek,1854~1928),

同為捷克三大音樂家。



德佛札克的音樂受布拉姆斯、華格納等,

以及波西米亞民間音樂的多重影響。

他的作品以交響曲和室內樂居多,

不僅民族氣氛濃厚,

樂風更充滿明朗浪漫的詩情。


繼抒發音樂家個人風格的浪漫樂派之後,


十九世紀國民樂派興起,


當時德佛札克聲名遠播。


有人勸他放棄波西米亞的風格為題材,


以德文的腳本來創作,


除了能討好以德文為主體的奧匈帝國;


更有人勸他移居維也納,


方能順應以維也納為音樂中心的世界潮流,


將會讓許多音樂家名利雙收。



然而德佛札克始終不忘強調他的出身,


視自己的國家為至高無上,


嚴詞拒絕趨炎附勢曾經統治自己民族的國家。


民族意識堅強的德佛札克高呼:


『每個人只有一個祖國,正如每個人只有一位母親一樣;』


『一個藝術家應該有他自己的祖國,他應該堅定的忠於祖國、支持祖國。』


深具愛國風骨的德佛札克


無論是歌劇、室內樂、交響曲等,


無一不和波西米亞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素有「國民樂派的巨人」之稱的德佛札克


總是不遺餘力的闡揚具有民族風格的民歌及舞曲。


他一生中寫過許多舞曲,


其中種重要且最受歡迎的,


就是展現其斯拉夫民族特性而創作的代表作品《斯拉夫舞曲》,


被譽為捷克靈魂的最高境界,


充分表現出捷克人民的歡樂與哀痛。



德佛札克一生共寫作十六首斯拉夫舞曲,


並分別於二個時期完成,各以八曲為一集,分二次出版。


第一集的八首斯拉夫舞曲,


都是以波西米亞地區,


即捷克的斯拉夫民謠為主;


第二集則是捷克以外的斯拉夫地區風格。



德佛札克根據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集》,


先寫成鋼琴聯彈曲後,再編成管弦樂曲;


然而卻不只如布拉姆斯般,


為民俗旋律配上和聲使其曲式化而已;


德佛札克更發揮民族舞曲的節奏,


賦予獨特的音樂曲式與內容。


《斯拉夫舞曲》具有千變萬化的節奏,


由善於運用管弦樂變化的德佛札克表現出來,


更顯璀璨亮麗而采多姿的民族特性。



德佛札克的民俗風格廣受世人喜愛的原因,


除了匠心獨具的悠揚旋律之外;


其出人意表間傾瀉而出的變化,


可說是信手拈來的神來之筆。


其盪氣迴腸而繞樑不絕的氣勢,


更讓他的作品成為音樂會上的常見曲目。


對廣大的愛樂者而言,


德佛札克是永垂不朽的天縱英才。



創作生命達四十餘年,


共寫過約四百首曲子的的德佛札克


以豐富的交響曲為其創作重心,


總共寫了九首交響曲,


奠定了他在音樂史上的崇高地位。



德佛札克的聲望與日俱增後,


於1891年,擔任享有「樂人之家」美名的,


布拉格音樂院(Prague Conservatory of Music)教授。


更於1892年受邀至美國,


百貨業鉅子瑟柏之妻,


瑟柏夫人(Mrs. Jeanette Thurber)聘請他出任,


於1885年成立的,


「紐約國民音樂學院」(The 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New York),


擔任音樂學院院長之職。



除了為美國培育出許多,


日後揚名國際的傑出音樂人才之外;


德佛札克也著手對這塊新大陸當地的,


印地安民謠以及黑人靈歌等音樂進行研究。



有感於當時的美國音樂家,


紛紛崇尚歐洲的人文薈萃,


醉心於將歐洲浪漫樂派的音樂藝術形式,


作為美國的翻版,


無法展現美國新大陸的本土精神內涵。


德佛札克曾對他的學生說:


『新大陸多彩美麗而富變化的旋律,


正是美國國民音樂最寶貴的泉源,


為什麼美國的音樂家竟然忽視了這些本土的民族題材呢?』



德佛札克以身作則,


首先融合了新大陸本土的印地安民謠以及美國的黑人靈歌,


創作了曠世鉅著《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


德佛札克自己在初演的前一天,


為此交響曲加上了,


〝From The New World〞(來自新世界)的標題;


就是後來一般人稱之為〝The New World Symphony〞,


也就是最膾炙人口的《新世界交響曲》。



樂評家將德佛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


與貝多芬的《命運》、《田園》,


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的《悲愴》,


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等,


並列為世界六大最受歡迎的交響曲,


幾世紀以來,受到廣大聽眾的長久喜愛。



這首於1893年12月16日,


由柴德爾指揮「紐約愛樂交響樂團」,


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內,


初演的《新世界交響曲》,


其轟動情形為歷來所僅見,


受到全美報紙佳評如潮的高度讚揚。



美國著名的「紐約前鋒論壇報」,


更是以超過一版的篇幅,


刊登初演成功的空前盛況,


報導中說:


『這是美國音樂史上最偉大而重要的日子,


沒有一位作曲家獲得如此光榮的成就。』



在音樂史上德佛札克擁有相當高的評價,


他不但是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先驅,


同時也是促成民族音樂的發揚者,


比起韓德爾、莫札特等著名音樂巨匠還不遜色。


更值得稱道的是,


德佛札克對民族音樂的貢獻,


並不僅於波西米亞的斯拉夫民族,


其他國家如美國也深受其影響。





德佛札克純真率直的音樂性格,


和誠懇篤實的工作態度,


是最受人稱道的高潔人格。


他終其一生透過音樂的展現,


克盡心力為祖國保留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並尋求自我的肯定與認同。



一生奉「神、愛、祖國」為座右銘的德佛札克


用音樂來實踐他的理想。


他曾說:『音樂應該是簡單樸實真摯悅人而能被接受的,


最重要的是要能寫出心靈深處的感情與言語。』


 


這首大家耳熟能詳被世人所熱愛的交響樂曲,


雖然採用正統的結構譜成並未標新立異,


然而曲中巧妙新鮮的效果,


頗能扣人心弦具有令人陶醉的獨特美感。


德佛札克將波西米亞音樂中特有的濃郁氣質,


和印地安的民謠還有美洲黑人靈歌的旋律,


巧妙的融合在傳統的曲式中,


交織成這首千古傳誦,


民族色彩效果濃烈的《新世界交響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婗<劉婗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8) 人氣()